top of page

论教育(Let's Talk About Education)

有幸读了互联网上三个教育家对于教育的观点,想在这写下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三个教育家的观点可在以下链接阅览:

http://learning.sohu.com/20150930/n422452990.shtml

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青春。从牙牙学语的少年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受教育是人生头二十载的中心。其实,教育的定义不该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生头二十载的教育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通过学校这样一个教育机构来获得知识,在获得知识之后通过毕业论文或者参加考试等形式得到学校的认可。如果大部分人的童年和青春是留在校园,那么学校也只是人生这列火车停靠的第一个驿站。这列火车是需要继续前进,因为还有更多的驿站,更多沿途的风景等待着被发现,被领略,被欣赏。那么作为学生,理解了学校在人生中有限的位置,又应当以什么态度来面对学校里教育呢?

耶鲁前任校长理查德莱文说道:“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作为耶鲁这样一所以liberal arts教育为基础的美国知名大学的校长,莱文这句对于教育的点评是有深意。随着学生们对于找工作的热情和忐忑逐渐在他们的校园生活里占据更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在学校里参与起与毕业后工作职场以及各种行业直接相关的活动,也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上向实际有用性方面靠拢。这种现象赋予学校教育的意义正好与莱文校长的观点相悖。那到底谁对谁错,还是各有千秋呢?在耶鲁大学待了快四年了,我觉得后者更切合时代的号召。大学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学习历史,伦理,哲学,政治对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着巨大的帮助。虽然这些课程内容不可能被学生们永远牢记,但是拜读学习这些人文学科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传递书面的意思,而是通过学习深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莱文校长的观点说的就是如此。与此同时,时代的快速变化造成其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增加。除了综合素质外,这个社会对学生有了更多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些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进步是分不开的。四年前,当我刚进耶鲁的时候,计算机专业一届的毕业生也不超过30个,而四年后,今年预计毕业生会超过80个,而学校也在计算机的教学研究上投入了更多的财力资源,这些和这几年硅谷的崛起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除此之外,经济可能还会占据专业人数之最的宝座。身边大部分学经济的同学们也的确是抱着好找工作的心态学习经济的,当然了,另外一种说法可以是他们的确对经济感兴趣,因为经济与毕业后的生活有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个人理财投资还是在银行或者投资公司工作。因此,到底教育应不应该教与职业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并不是教育者来定的,就像是供求关系一样,如果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量越大,则供应量也会自动调整。但是,在这种关系的背后是将教育等同于商品的荒谬。因此,对于莱文的观点,我只能说这是一种过于理想的观点,在今天的学校里,综合素质和技能学习应该是并驾齐驱。

2005年,美国的小说家大卫华莱士在Kenyon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言道:“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所谓的生活环境指的是人的物质水平。对于“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这一点,我觉得更恰当的说法可以是“教育不一定改变生活环境。”名牌大学的文凭以及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是可以较容易地帮助毕业生在职场里找到一份酬薪稳定体面的工作,从而提高毕业生毕业后生活的物质水平。但是这并不是一定的,取决于大学,专业以及个人的发展方向。对于“教育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我是很有认同的。记得我的耶鲁大学面试官曾和我说,在大学里读书学的是方法论,具体的知识可能并不重要。 在耶鲁,通过物理和历史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在历史和物理领域中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历史的学校强调对于大环境的理解,历史上发生的事只有放在其独特的历史时间时段才能够被准确的认识。此外,在做历史研究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将事实和观点撇清,只有在大量地不带偏见地吸取消化了事实后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如果历史被认为是没有现实价值的学科,我觉得是人们对于这门学科认识的误区。学习历史学习的是过去,也是现在,同样也是将来。只有理解了过去发生的原因以及大环境,我们才可以看清当下人类的位置,自己国家的位置,自己个人的位置。这种比较宏观且穿越时空的认识是历史这门学科的魅力。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代表,锻炼的耐心和细节。每一个物理现象的背后是精密复杂的数学运算以及物理定律,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起一套系统从而将现象模型化,数字化,抽象化,是需要能力的。同时,物理的学习对于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培养也是巨大的,这种理性的思维能力以及建模能力其实早已成为驰骋当今最赚钱的工具之一,想想投资银行以及咨询行业,其实需要的主要技能就是较强的逻辑理性思维以及将复杂的东西模型化从而简易化的本领。因此,教育对于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而这种思维方式的锻炼对以后无论是做学术还是在职场里闯荡都是有帮助。

哈佛大学风靡全球的《幸福课》的讲师泰勒沙哈尔说道:“教育能够让你活得幸福,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幸福教育可以让人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更有意识。大四以来我开始捉谜于心理学以及领导学,伴随着这方面学习的是对自己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解剖。其实一个好的教育经历就是让学生有机会去尝试各种东西,与各种人去交往沟通,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自己的平台和机会,从而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性格有更好的认识。这种认识并不是像理论一样,是不变的,也就是说你对自己的了解和定位并不是给自己画一个框来定义自己。反之,这种对自己的深度认识是可以给自己未来更好的发展铺平道路的。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容易在社交环境下产生焦虑的人,那么知道这一点可以让你在社交的时候更好的客服自己的焦虑,而不是任由这种焦虑影响自己在社交时候的表现。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auto-pilot"说的就是这一点,指的是人在最放松最无意识的时候会进入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是拖延,可以是焦虑,可以是孤芳自赏,可以是祈求关注。每个人的auto-pilot状态都不一样,对自己auto-pilot状态的了解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注入意识从而避免auto-pilot中一些不好的心理习惯。因此,有了这种有意识的自我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健康的生活,更有效率的学习,更有魅力地去社交。

总结

在分析讨论完三位教育家对教育的观点之后,我们对教育在我们人生前二十年的角色有了更好的了解。教育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提升文化修养,获得专业技能,养成成熟的思维方式,更有自我意识的生活方式。因此,一个好的教育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并不是全部,更多的教育发生在学校之外,发生在大学毕业之后,而我们学习的对象不是老师不是教授,而是社会,是形形色色的人,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更专更细的行业知识。在学校里的沉淀积累会最终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生存于这个社会,适应这个社会,掌握社会规律,从而来更好地完善这个社会!


bottom of page